“十四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

来源: 科技部 国家中医药局 作者: 国家中医药局 日期: 2024-06-24 热度:318

  为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

  (一)战略意义。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蕴涵着深厚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政策和措施。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为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进行系统布局。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药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再次彰显中医药的战略价值。科技创新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关键。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和新时期国家战略,迫切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支撑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科技创新发展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在多部门的协同推进下,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成果不断转化应用,为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保障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1.在挖掘和传承方面,抢救、保护、整理、出版了800余种中医药古籍文献,整理了150余部少数民族医药文献,中医药信息化标准、名词术语系统、文献库和知识库取得积极进展;将中医药信息、知识、病例、成果数据化,开发用于辅助中医传承与医案分析的信息系统,完成一批名老中医的现代传承挖掘研究,中医药挖掘和传承的数字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2.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在慢性心力衰竭、中风、糖尿病、慢性肾病、脏器纤维化等重大慢病领域,中医药临床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针刺治疗慢性功能性便秘、妇女压力性及混合型尿失禁、偏头痛、过敏性鼻炎等方面获得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中医药全面深度介入新冠肺炎的防控救治,在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均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抗疫中国方案的亮点之一。

  3.在中药资源保障和药物研发方面,雪莲、人参等药用植物资源规模化培养、产业化生产等共性关键技术获得突破,120种大宗或道地药材实现规范化种植,超过60种中药材开展生态种植,全国中药材生产技术体系基本形成;桑枝总生物碱片等创新中药,“抗疫三方”清肺排毒颗粒、化湿败毒颗粒、宣肺败毒颗粒获批上市,中药新药创制取得新进展。

  4.在标准化研究方面,中医药标准体系初步建立,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与话语权有了较好体现,“十三五”期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了37项中药国际质量标准,中药国际注册持续有效推进。

  5.在平台基地建设方面,建设中医类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40个,持续推进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6.在少数民族医药创新方面,持续推进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整理与适宜技术筛选推广,少数民族医药产业竞争力日益提升。

  (三)科技创新需求更加迫切。

  当前,新技术不断融入,为适合中医药的方法学体系创建提供新契机,为中医药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带来新希望,也为促进传统中医学和西医学的互融共通提供新机遇。

  但是,中医药发展仍面临着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的局面。长期应用的中医药疗法缺乏高质量循证证据,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的能力不足;部分优势病种的中医疗效优势凸显不够;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药新药创制存在瓶颈,上市中药产品改良创新不够;中医药人才队伍比较薄弱。迫切需要我们加强创新突破,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进程。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扎实推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落地见效,坚持“四个面向”,着眼世界医学科技前沿和我国人民健康的需求,聚焦重大科学问题、重大疾病难题、关键技术节点、自身发展瓶颈,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和特点,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推动中医药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中医药的临床价值、科技价值、经济价值,推动中医药原创优势转化为中国特色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健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基本原则。

  1.遵循规律。坚持理论自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围绕“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核心任务,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原创思维优势,又要广泛运用前沿技术,实现创新路径多元化,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

  2.强化协同。立足“四个面向”,聚焦我国卫生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瞄准世界医学科技前沿,加强中西医协同,切实提升中医药重大疾病诊疗水平。

  3.汇聚资源。充分释放各类中医药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力,融汇创新要素优化中医药科技资源配置,着力突破战略性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促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

  4.统筹部署。广泛动员、系统谋划、科学规划、全面论证、统筹部署,协调相关创新主体,创新组织模式,加强绩效评估,动态调整、有序推进。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取得一批引领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大成果,形成一批彰显中医药优势的诊疗方案,突破一批提升中药质量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能力,促进中医药产业升级,为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助推健康中国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具体目标。

  推动中医原创理论系统化诠释与创新。传承发展中医药理论体系,开展中医核心原创理论科学内涵的实证研究;系统诠释代表性中药功效的物质基础;建立中医药特色的创新研究方法与评价关键技术。

  加强中医药精华传承与利用。深化中医古籍文献挖掘与利用;建设集成化的名老中医诊疗智慧平台;发掘、整理名老中医传统诊疗经验。

  提高中医药疾病防治能力。重点阐释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疾病的核心病机,形成具有临床优势的创新疗法;形成5~8个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优化方案,取得临床循证证据并进入高级别的临床指南;储备一批重大疫病中医药防治技术,筛选一批有效中药处方/中成药;研发中医“治未病”评测技术,丰富中医“治未病”服务技术体系;阐明中医康复的作用优势,形成中医康复技术规范及相关指南;推动现代针灸理论创新发展,完善2~3种非传统疗法的循证评价与理论阐释。

  促进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发展。优化中药材生产技术,构建生态种植技术体系;阐明一批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开展中药材全过程质量控制体系示范性研究;建立数字化中药标准物质数据库等中药质量大数据平台,提升中药质量控制水平。

  加强中药新药创制与产品研发。建立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标准化评价技术平台;开展中药新药转化关键技术、改良型新药研发关键技术研究;立足区域性优势中药材,构建中药饮片大品种的分级标准、品质溯源、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体系;开展中药大健康产品研发和关键技术研究。

  强化中医药关键技术装备研发。研制中药农业、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仓储流通、中药调剂等关键研制智能装备;研制中医诊疗、健康管理仪器设备。

  推进中医药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统筹推进中医药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中医药领域战略科技力量。

  推动少数民族医药创新发展。开展少数民族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整理、评价与规范化示范应用;开展特色民族药资源发掘与综合开发利用研究,提升少数民族医药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重点任务

  (一)中医药理论诠释与创新研究。

  1.中医原创理论诠释与创新

  大力开展中医原创理论的实证研究,搭建方法学平台,丰富和发展藏象、证候等中医特色理论。开展源于临床实践的中医理论研究,创新重大疾病的病机理论和治法。

  

专栏1 中医原创理论诠释与创新

1.中医原创理论传承发展。深入研究中医对生命、健康、疾病认知的新理论,推动包括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病机、体质、养生等理论的传承发展;深化中医原创理论应用研究,总结与提炼中医名家、学派的创新理论;挖掘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发展规律,发挥中医理论对临床实践和产品研发的指导作用。

2.中医原创理论的现代诠释。开展以藏象理论为核心的人体生理病理规律研究,推动中医理论的原始创新,为生命科学贡献中医智慧开展证候的现代科学内涵、诊断与疗效评价标准研究,探索以证候为核心的疾病分类体系,助力临床精准诊疗。

3.重大疾病的病机和治法创新。基于临床实践,遵循中医思维开展疾病诊疗规律研究,在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提出创新观点,并进行临床验证揭示科学内涵,创新心脑血管、肿瘤、代谢病、呼吸病、消化病等重大疾病的理法方药,提高临床疗效。


  2.中药核心功效与配伍的科学表征研究

  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阐释中药核心功效与配伍机制的科学内涵,开发中药药性、功效表征新技术。开展复杂疾病的中药多系统、多靶点干预体系研究,创新中药配伍研究的方法。

  

专栏2 中药核心功效与配伍的科学表征研究

1.中药核心功效科学表征技术。集成人工智能、系统生物学等前沿技术,以代表性中药功效为切入点,开展中药功效复杂效应多维表征研究,建立中药功效的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关联规律解析技术,揭示代表性中药功效生物基础。

2.复杂疾病的中药多系统多靶点干预机理研究。以临床有效方药为工具,开展中药(方剂)干预复杂疾病的优势及机制研究;以药钓靶,开展复杂疾病的新靶点及其整合效应机制研究;以靶选方,开展针对多靶点的成分组合优化研究,创新中医组方配伍理论;构建适用于系统、多靶点整合干预模式研究的创新方法。


  3.中医药循证医学方法学体系优化

  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医药特色、国际公认的临床评价方法学体系和关键支撑技术;夯实中医药标准化基础,完善中医药证据分级标准,形成国际认可的疗效评价标准,制定临床实践指南、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和指南评价体系;在符合中医药临床实际的真实世界中整合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在特定临床情境中开展共同决策和疗效评价的实践模式与流程研究。

  

专栏3 中医药循证医学方法学体系优化

1.中医药特色方法学体系与临床评价关键技术的建立。吸纳当前国际临床评价方法学成果,建立临床研究实施过程的相关标准规范,加强临床研究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建立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方法和评价指标,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形成中医药特色临床评价的关键技术。

2.构建并完善中医特色的临床实践指南规范及评价体系。遵循规范标准,突出中医药理论特色,完善中医药证据分级标准推动国际认可。建立并优化中医药临床实践指南及评价标准体系,研制系列临床研究报告规范并推广使用。

3.中医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整合。整合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优势开展医疗决策疗效评价模式方法学研究,优化治疗方案促进临床诊治和研究方法学体系规范化和标准化。


  (二)中医药精华传承与利用研究。

  1.中医药古典医籍挖掘与利用

  加强古籍的普查与回归,推动对中医药国际化传播的历史考证;开展本草考古研究;开展面向临床需求的中医古籍文献整理、挖掘和出版,促进中医古籍的现代转化利用;利用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开展源于古籍的中医经典理论现代重构研究,全面提升中医药古籍保护能力、挖掘与利用水平。

  

专栏4 中医药古典医籍挖掘与利用

1.开展本草考古研究。开展古代药物基原研究揭示药物起源的背景以及在不同地区与文化体系之间的传播和交流;阐明古代先民对药物的利用历史,复原先民的用药经验;重建中医药文化遗存的时空框架厘清中医药发展的历史脉络。

2.开展传统医学古籍、文物调查研究。推动对中医药国际化传播、演变的历史考证,挖掘整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诊疗技术与方案。

3.面向临床需求的中医古籍文献挖掘利用。开展重大疾病或优势病种的中医古籍文献整理与出版;构建中医经典理论知识库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将隐性知识显性化,揭示中医知识领域的动态发展规律,发现疾病的新治疗策略。


  2.

  基于名老中医临证经验与学术思想,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模拟名老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思维过程,挖掘其诊疗规律。集成名老中医诊疗智慧,开发辅助青年医师传承名老中医经验的辅助系统,提升传承效率。

  

专栏5 名老中医诊疗经验集成与智慧诊疗系统开发

1.开发名老中医智慧共享系统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立大规模、多样化、综合性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知识中心,形成中医诊疗智慧共享系统,提高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效率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推广

2.名老中医经验的临床评价推广。采用混合研究方法,评价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的可靠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形成数据库、治疗方案并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3.中医各家学说与学术流派研究。深入研究具有代表性的中医学术流派,对渊源和特色进行梳理,建立中医各家学说与学术流派知识库构建学术流派谱系


  3.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整理与利用

  加强对民间医药及特色诊疗技术的挖掘整理与利用,形成中医药传统知识评价体系,探索传统知识成果转化模式,建立保护、评价与转化体系。

  

专栏6 中医药特色诊疗技术整理与利用

1.民间医药及特色诊疗技术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针对临床需求,开展民间医药及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方药、器械等挖掘整理,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评价形成技术应用规范,建立民间医药与特色诊疗技术的筛选评价体系。

2.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评价体系建设与疗效验证研究构建中医药传统知识评价标准,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中收集的内容进行科学评价,形成有效运行的评价体系,对适宜技术开展临床疗效验证研究


  4.

  加强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保护与理论研究;开展民族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制定特色诊疗技法规范与标准;持续开展少数民族药用资源品种整理,促进综合开发利用和新药研制。

  

专栏7 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与创新

1.少数民族医药传承保护与理论研究。立足体系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医药,开展理论梳理、诊疗技术、特色用药等研究,体系化提升少数民族医药学的研究水平

2.少数民族医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以具有临床优势、特色突出少数民族医药优势病种为重点,开展临床疗效评价技术研究;建立少数民族医特色诊疗数据库,遴选一批少数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法开展评价研究,形成特色诊疗技法规范与操作规程,促进示范推广。

3.少数民族药资源整理与标准研究。遴选少数民族医药临床常用特有品种、成方制剂常用原料重点厘清药材品种基原规范相关名词术语并制定质量标准在民族药数据库与信息网络化共享平台基础上,开展少数民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替代资源发掘与评价研究。

4.少数民族药资源再生技术研究。完善少数民族药材生产与生态保护,开展特色、常用民族药资源再生技术研究,形成药材生产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模式,推动少数民族药资源产业发展。

5.少数民族药新药研究。基于临床优势、特色突出的少数民族医疗机构制剂以及少数民族特色药用资源,开发新药。

6.少数民族药制药产业技术提升。以已上市少数民族药制剂大品种为对象,开展原料控制、制药工艺、制剂技术、质量标准研究,提升少数民族药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中医药防治疾病关键技术研究。

  1

  聚焦肿瘤、代谢相关疾病、心脑血管病、免疫相关疾病、慢性肾脏病、感染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充分发挥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的优势特色,系统开展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能力。

  

专栏8 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1.重大疾病中医药/中西医治疗方案的临床及转化研究。围绕中医/中西医诊疗方案成熟、具备一定前期基础的重大疾病,针对优势环节开展科学合理的临床疗效评价,规范留取生物样本开展多组学研究,客观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探索疗效机制的相关生物标志物,制定若干循证实践指南。

2.重大疾病中医专病队列研究。围绕重大疾病,按统一标准和规范,系统整合大样本人群社区队列和临床队列,进行长期随访,观察远期疗效及预后,建立样本库,整合中西医临床信息,建立可开展预后研究的随访数据库。

3.重大疾病中医预防研究。针对重大疾病的一级预防,基于家庭-社区-医院联动模式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开展健康状态监测、疾病风险预警示范研究,有效控制疾病风险因素,通过便携式设备及软件系统,实现便捷、高效的健康管理。

4.重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创新研究。针对重大疾病,融合中医证候阶段性认识与西医对疾病全过程认识,在之间,寻求实现中西医诊疗对接的路径,构建中西医优势互补的诊疗方案,并开展临床循证研究,获得体现中西医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循证证据,发布诊疗指南。


  2

  针对新冠肺炎等新发突发重大疫病,以提高应急能力和临床防治水平为目标,系统开展监测预警、理论创新、临床评价及阐释疗效机制等研究,切实提高中医药防治疫病的能力和水平。

  

专栏9 重大疫病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防治关键技术研究

1.重大疫病应急能力提升。结合气象学、流行病学、人工智能等,开展基于中医理论的疫病监测预警研究;针对疫病特点,开展中西医结合综合救治关键技术研究制定疫病家庭-社区-医院的联合应对预案,并跟踪随访疫病患者的长期预后,形成中医药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一体化技术体系

2.重大疫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及作用机制研究。选择研究基础扎实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或大样本的真实世界研究,开展若干重大疫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客观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中医干预疫病提供高质量证据;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核心病机为切入点,利用系统生物学技术,解析中医药疗效机制科学内涵。


  3.优势病种与疑难

  针对现代医学尚缺乏理想治疗方法的疑难疾病,深入挖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和经典名方,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潜在优势;针对中医优势病种,开展临床循证研究并获得高级别临床证据,形成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诊疗路径。

  

专栏10 优势病种与疑难病中医诊疗规律系统化研究

1.开展疑难中医研究针对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病、重症肌无力等疑难疾病,充分挖掘名老中医经验,开展注册登记研究,探讨疑难病的中医诊疗规律,进行中制剂与产品研发,提高防治疑难病的临床疗效。

2. 开展中医药防治优势病种或优势环节的临床研究针对消化、妇科、免疫性疾病,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基于循证的临床研究,凸显中医药临床疗效优势

3.中医药防治优势疾病的临床与基础整合研究。围绕中医药优势疾病或疾病的优势环节,融合中医四诊信息和人类表型组学信息,阐释疗效机制确定客观化用药指征,促进临床推广与应用


  4. 中医“治未病”评测技术升级与服务示范研究

  聚焦重大疾病预防和特定健康状态干预,立足中医“治未病”理论,围绕理论挖掘整理、共性技术研究、健康干预等关键问题,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中医“治未病”的能力和水平。

  

专栏11 中医“治未病”评测技术升级与服务示范研究

1.建立人体健康状态辨识评测指标及评价方法借助生物电磁、多参数传感等技术,针对中医平人状态和代谢类慢病指标异常状态构建宏微观结合、多维度整合的人体健康状态辨识评测指标及评价方法。

2.构建平人-未病-欲病-已病动态监测和管理信息平台面向医院、基层社区和家庭治未病服务应用场景,构建动态监测和管理信息平台,以系列中医治未病服务包为形式,开展体质辨识养生保健和医养结合应用示范与推广

3.研制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防控方案治未病理论指导下,深入挖掘防控技术,搭建近视防控诊疗策略、机制、方案于一体的具有中医特色的技术体系,形成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一体化综合防控方案


  5.

  围绕常见致残性疾病开展中医康复临床及机制研究,获得高质量临床循证证据,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医康复诊疗方案。

  

专栏12 中医药康复方案优化与临床评价

1.开展中医核心康复技术的循证评价围绕神经系统疾病、心肺疾病、骨骼肌肉疾病、代谢病等所导致的主要功能障碍,从介入时点、功能改善、康复病程、成本效益等方面阐明中医康复的治疗优势,优化形成临床指南、技术规范等并推广应用。

2.开展中医康复的结局评价方法研究研制敏感度和特异度较高的中医康复评价工具,探索建立符合中医临床需求的结局评价方法


  (四)现代针灸理论与循证医学研究。

  围绕针灸学科与学术发展的核心问题,对针灸理论进行现代表达与系统构建,阐明针灸诊疗规律,构建符合中医针灸特点且国际公认的针灸临床评价体系和证据体系,揭示针灸穴位对机体功能的调控规律及其科学机制。

  

专栏13 现代针灸理论与循证医学研究

1.针灸对机体调节效应规律的系统研究。以体表刺激对机体稳态的调控为突破点,研究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等多系统、多环节调节作用,揭示针灸等体表刺激对脏腑功能、免疫-炎症、内分泌-代谢等方面的调节效应及机制,全面阐明针灸不同穴位对机体调节效应的规律。

2.针灸理论内涵的现代表达研究。系统梳理与深入考辨针灸理论的科学内涵,完善传统针灸理论体系,运用现代语言表达传统针灸理论的内涵与结构,纳入现代临床、基础科研成果,丰富理论内涵

3.针灸证据体系构建及临床疗效评价研究。遵循循证医学基本规范,综合古代文献、专家经验、现代临床研究及卫生经济学评估等多维度证据形成针灸优势病种证据体系,为临床决策和指南制定提供有效证据。


  (五)中药全链条质量保障技术研究。

  1.

  深度挖掘中药资源普查数据、标本实物和文献资料的科学价值,建立中药资源基础信息平台,开展珍稀濒危资源的人工繁育或替代品研究,服务中药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

  

专栏14 中药资源保护与利用关键技术研究

1.建设中药资源基础信息平台开展中药材生产布局研究依托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和实物资料,构建支撑中药资源评估、监测、中药材生产统计的基础信息平台,开展中药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中药材主产区变迁的驱动因素研究、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机理研究中药资源和产业发展空间格局研究,指导中药材生产布局。

2.珍稀濒危中药资源人工繁育或替代品研究。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种质资源收集,对繁育和种植养殖技术无法快速突破的品种开展替代品种挖掘与开发研究。开展珍稀濒危中药资源的生长发育、繁殖特性等生物学特征研究,研制出具有突出特征的品种或品系,并形成相应生产示范基地。

3.中药活性成分的生物合成研究针对有临床应用前景、化学结构独特的中药活性成分,用结构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合成生物学等技术方法,开展生物合成途径解析及生物合成酶的催化机制研究,实现中药活性成分的体高效制备。


  2.

  开展大宗、典型道地药材的特征鉴别、形成机制、保护及利用等研究,揭示道地药材的特征物质基础和形成原因,建立道地药材鉴别、评价标准及质量控制体系,促进道地药材资源保护和利用。

  

专栏15 道地药材品质特征及质量保障研究

1.道地药材特征物质基础研究。开展道地药材化学成分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明确道地药材化学成分的特征配比或独特化学生态型,建立道地药材化学成分数据库及特征指纹图谱库,构建基于种内多样性的评价标准和质量控制体系。

2.道地药材成因及品质保障。针对遗传为主因道地药材,研究品质形成的表观遗传规律及机理,形成生产及品质调控技术指南及示范应用。针对环境为主因的道地药材,构建产地真实性溯源数据集,形成产地溯源系统。

3.道地药材鉴别及品种选育。建立中药材基因组、转录组等数据库,指导道地药材鉴别,辅助中药材新品种的选育。建立分子育种和传统选育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加快中药材的选育进程,促进道地药材的保护与利用。


  3.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体系研究

  针对中药材种植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开展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土壤保育和修复技术,中药材品质形成机制,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及生物防治技术研究,集成创新中药材生态种植标准化技术模式,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

  

专栏16 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体系研究

1.药材生态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以生产高品质药材为目标,选择适宜地区规模化种植的中药材,系统构建以农艺措施、生物防治、拟境栽培、资源循环等各种综合技术为主体的生态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及基于产地加工的外源污染物控制技术,形成参数优化的道地药材生态种植技术模式,并面向适生地区示范推广。

2.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生物学机制及生物防治研究。开展主要病虫害成灾规律和机制研究,探索有害生物与中药材的机理;开展中药材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绿色高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3.中药材栽培土壤的保育技术研究。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其对中药材品质的影响,解析土壤菌群失衡机制,挖掘土壤病原菌和益生菌,开展以土壤保育和生态修复为主线的中药材绿色肥料及配套技术研制。


  4.中药质量提升及保障体系研究

  针对中药生产、流通和监管的现实需求,以全面提高中药质量稳定性和可控性为目标,探索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重点突破现场预检、质量溯源等中药质量过程管控的关键技术,推动中药监管科学研究,促进中药质量提升。

  

专栏17 中药质量提升及保障体系研究

1.中药材、饮片现场预检技术研究。基于中药传统经验鉴别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借助分子鉴定、化学评价、生物效应评价技术,实现传统经验鉴别的信息化、客观化,建立中药现场预检技术方法,满足中药监管在第一现场初步预判中药产品质量概况的现实需求。

2.中药质量信息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研究。面向中药智能化生产、全过程质量溯源的现实需求,建立中药性状、遗传、化学、物理等多维质量信息的全面规范化、标准化规则,实现质量信息的全面数字化;建设中药质量信息大数据平台和中药标准品数字化平台建立和完善可追溯体系配套技术,实现中药全程可溯源监管

3.中药监管科学研究。重点围绕市场质量问题突出的中药品种,针对其掺杂使假问题针对性的建立快速、便捷低成本的检测技术方法针对中药分析检测瓶颈技术问题,如多糖、蛋白等生物大分子检测,开展分析方法研究


  5.

  研究制定一批国际、国内认可的中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选择临床应用广泛、国际认可度高、出口份额大的常用中药材、配方颗粒及中成药大品种,开展质量标准研究,提升中药标准化水平。

  

专栏18 中药标准化研究

1.道地药材质量标准提升研究。加强道地药材质量标准的基础研究,突破基于道地性和生产规范性的中药材及饮片质量优劣评价方法,开展50100种常用道地药材及饮片现代质量标准研究,形成道地药材认证技术规范,健全完善道地药材质量标准体系。

2.中药材标准体系技术研究修订完善中药材种子种苗、土壤、道地药材、中药材生产加工技术规范、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规范、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等系列标准,建立健全优质中药材标准体系实现中药材优质标准从生产到使用全链覆盖。

3.中药质量标准国际化研究。以临床应用广泛、国际认可度高、出口份额大的中药材为切入点,按照符合国际主流药典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相关技术要求,开展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推动标准的国际


  (六)中药新药创制与产品研发。

  1.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

  针对中药多成分、多靶点整合起效的作用特点,开展分子、细胞、器官、整体动物多层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标准化评价技术平台,解析中药及方剂的作用原理及效应特点,实现以临床用药为导向的有效性、安全性评价。

  

专栏19 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标准化评价技术平台

1.中药多层次生物效应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选取确有疗效的中药方剂,以高通量分子本草筛选平台为基础,开展中药多层次生物效应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中药有效性及安全性标准化评价技术平台,揭示中药多层次生物活性谱与临床疗效的关联性,形成中药药效与毒性标准化、规范化评价新方法。

2.中药抗衰老效应多层次评价与作用解析示范研究重点围绕干细胞活性调控、氧化-还原稳态失衡、代谢紊乱-免疫炎症等环节,系统评价中药抗多器官衰老的作用发现关键靶标,中药多层次生物效应评价提供示范应用

3.中药安全性评价示范研究。以临床真实世界为基础,选取3~5种国内外高度关注的药源性损害可疑中药品种,开展相关中药安全风险信号发现、因果关系评价、损害机制和风险防控对策研究;构建中药安全风险早期预测和防体系,实现具有潜在安全风险中药的科学认知、客观评价、安全使用和有效防控。


  2.中药新药设计与研发关键技术

  充分发挥中药新药源于临床实践与传统知识的优势,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围绕处方发现、临床定位、组分优化等关键环节开展中药新药设计技术研究,形成具有原创性的中药新药研发模式,为研制临床价值明确的创新中药与改良型新药提供支撑。

  

专栏20 中药新药设计与研发关键技术

1.从临床经验向新药转化的关键技术。以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为抓手,形成临床经验评价技术,支撑处方临床价值评价服务新药审评,突破制约处方转化为新药的瓶颈问题

2.中药活性成分(组分)的制备技术构建中药活性成分(组分)富集-粗分-精制-纯化-多级程序化制备技术,突破中药高效、绿色分离制备的技术瓶颈,为工艺优化、质量控制等新药研发关键环节提供技术支撑

3.临床重定位的改良型新药研发关键技术。构建中医理论-临床实践-基础研究三维整合的中成药临床重定位关键技术,将中医理论、专家经验、临床实践等与生物大数据计算分析、实验室评价等相结合,促进上市中成药临床价值发挥。

4.青蒿素新适应症拓展及抗疟新药储备。以弓形虫病、登革热、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肿瘤为目标开展青蒿素类药物新适应症的评估;开展以双氧桥独特结构为基础的衍生物合成研究构建独有的过氧桥基团化合物库,探索其增效作用促进新药发现


  3.中药制剂生产控制及创新技术研究

  通过工艺优化、装备研制等方式推进中药绿色智能制造,为已上市中成药工艺变更、质量提升提供解决方案。开展中药制剂新技术研究,加强中药制剂给药装置研究、推广和应用,满足个性化、特殊化用药需求。

  

专栏21 中药制剂生产控制及创新技术研究

1.中成药生产工艺过程优化研究对影响中成药生产的关键影响因素(原辅料、技术方法及设备)进行研究,明确各品种生产工艺关键环节以及工艺变更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优化工艺,确保中成药质量的一致性。

2.中药工程化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为推动中药制剂生产的高效、绿色、节能减排生产,重点对符合中药特点的浸提技术、精制技术、浓缩技术等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解决中药实际生产过程中能耗高、自动化程度低、连续生产困难等问题。

3.新型辅料及创新给药装置研究针对鼻腔、肺部、关节等特殊部位以及儿童、老年人等特殊用药需求,基于释药部位的生理特性,开展安全、高效、便捷释药技术、新型辅料及给药装置的研究,满足特殊用药需求的可及性与便利性。


  4. 中药炮制智能化与饮片大品种研究

  立足区域性优势饮片大品种,开展质量溯源、生产过程控制技术研究,实现饮片生产关键环节在线质量检测与反馈控制,为饮片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专栏22 中药炮制智能化与饮片大品种研究

1.中药饮片大品种质量提升。以中药材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生产模式为切入点,开展生、制饮片质-效内涵的差异性和关联性研究,揭示中药材-炮制过程-饮片产品质量传递规律,明确饮片关键质量属性,建立优质饮片标准。

2.开展中药饮片智能化生产技术研究。继承传统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融合装备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在线检测技术,开展饮片智能化生产装备接口及规范标准化研究为中药饮片生产智能化奠定基础。

3.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稳定性及智能生产工艺研究。以潜在安全性风险的中药品种为切入点,研究传统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剂量与效应、安全性关系。完善常用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体系,开展配方颗粒智能化生产技术稳定性研究。


  5.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及产品创制

  以临床价值、市场需求为导向,系统阐述中药功效对不同人群的影响,选择代表性中药材大品种进行深度开发和健康产品创制,构建中药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促进中药大健康产业提质增效,向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专栏23 中药材大品种深度开发及产品创制

1.中药相关功效现代科学诠释及功因子发现。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科学诠释中药补气”“补血等传统功效,阐述对健康人群生命周期、易感人群免疫力提升、慢病风险人群体质改善的影响,发现功能因子作用靶点,解析效应机制,为中药大健康产品研发提供科技支撑。

2.多元化中药健康产品创制和关键技术研究。以养生保健和干预疾病风险因素为重点,围绕保健品、特医食品等,开发功能因子明确、作用机制清楚的中药健康产品开展鲜药材综合利用、生物转化关键技术攻关,开展大规模制备产业化示范研究。


  (七)中医药关键装备研发。

  1.中医

  围绕中医“治未病”、诊断、治疗与康复仪器研发关键技术,整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新材料、先进制造等新技术,研制突显中医特色优势的装备,提升中医健康服务能力。

  

专栏24 中医诊疗关键技术与装备

1.中医诊断装备研发。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研发中医预警装备,实现疾病早期预警;研发便携式智能脉诊仪、舌诊仪等诊断装备,实现中医诊断智能化、个体化、精准化。

2.中医治疗及康复装备研发。通过医工结合研发数字化、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的中医治疗装备;研发具有中医特色的推拿康复机器人老年康复辅具等装备。

3.中医健康管理装备研发研发便于操作使用、适于家庭或个人的中医健康数据采集、检测/监测、分析装备,应用于中医健康管理。


  2.中药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

  以共性关键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现代工程技术为主攻方向,突破一批中药生产制造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标志性的中药关键装备,实现技术、工艺和装备的更新迭代,助推中药产业转型升级。

  

专栏25 中药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

1.中药农业关键技术装备。重点突破自动播种、幼苗移栽、精确施肥、土壤智能监测与改良、药材产收/初加工一体化及周期信息追溯等关键技术,研发种植、养护、采收、加工的中药农业装备。

2.中药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重点突破中药循环高效提取、膜分离、动态灭菌、节能乙醇回收、过程数字模拟、传感器和在线检测技术装备。

3.中药定制化服务关键技术装备。构建符合中药特点的医院制剂技术体系,形成柔性化的智能制造装备协同体,搭建基于理法方药的制造大数据云平台,满足个性化定制服务需求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协同推进。

  充分发挥国务院中医药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强化联席会议办公室统筹协调职责,会同各有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政策研究与制定的计划性和协调性。重点加强科教卫协同和中央-地方协同,优化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平台布局,构建开放共享互动的中医药科技创新网络,统筹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二)优化评价,完善体系。

  充分发挥科技成果评价的“指挥棒”作用,构建科技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科学分类、多维度评价,创新评价工具和模式,健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机构和企业协同创新机制,以中医药科研基地(平台)为支撑,形成多学科、跨行业共同参与的中医药协同创新体系,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

  完善平台,强化支撑。

  持续改善科研条件,强化需求导向,将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充分融入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体系,加强中医药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建设,支撑中医药创新发展。

  (四)培养人才,创新机制。

  聚焦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需求,面向全球,立足国内,选拔、培育一批国际顶尖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打造一支具备国际视野、引领中医药科技创新变革的专家队伍。坚持产学研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创新人才。构建国际科技合作网络体系,积极开展国际传统医药科技合作和交流,以国际化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五)加强科普,促进传播。

  形成推动中医药科普与文化传播的强大合力,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专家把关、媒体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加强和规范中医药知识普及,营造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原野】